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

时间:2014-02-17 15:14 点击:
新课程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。学案导学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,体现以骨干教师为龙头,以教研活动为平台的教师主导地位,围绕自主、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,转变师生角色,落实变学
  新课程强调"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"。"学案导学"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以"学生为中心"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,体现以骨干教师为龙头,以教研活动为平台的教师主导地位,围绕"自主、合作和探究"的学习方式,转变师生角色,落实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,优化教师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,实现教学相长,提高课堂效率。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导学案编制的一些看法。
  一、导学案编制的原则
  (一)课时化原则
  导学案要求按现实课堂的上课计划分课时编排。有些数学章节的内容用一个课时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,因此每一节课都要确定目标,编制导学案时结合课时计划安排,将章节内容分课时编制,将章节知识化整为零,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。
  (二)问题化原则
  "问题是数学的心脏",数学教学其实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。导学案的编制应以问题为线索,将知识的产生、发展过程转变为一些具有内在逻辑意义、由浅入深的探索性问题,激发学生主动思考,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对教材的分析、归纳能力,养成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的学习习惯。问题的设计讲究必要性、启发性、层次性、适量性与反思性,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,培养数学技能,发展数学思维,并体会不同的数学方法,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。
  (三)方法化原则
  编制导学案的目的是"以案导学",通过导学案,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"过程与方法"的指导,既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,如配方法、图象法、公式法、消元法等数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,由特殊到一般、化归与转化、数形结合、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渗透;又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,如学会阅读、思考、做笔记、合作、及时梳理知识结构等。
  二、导学案的编制
  (一)编制流程,"五步"生成
  导学案的编制流程有以下五个步骤:确定主备→小组群议→主备修订,领导把关签字→课堂研用→优化上传,资源共享。例如要编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《一元一次方程》第一课时的导学案,首先,确定主备人,确定该课型为新授课,选择导学案类型并初步确定导学初案,然后集中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进行小组群议,保证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,适应教学要求。群议应具有批判性和建议性,比如反思:引例是否合理?难易度是否得当?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性?接着主备人根据建议对初案进行修订,直到领导把关签字后导学案进入课堂研用,最后根据课堂实践进行课后反思优化,完成资源的生成与共享。导学案成果规范包括:编号、使用日期、标题及正文、领导签字、使用说明。
  (二)内容确定,"三案"结合
  导学案根据教学过程使用的内容构成可以由"课前预习案、课中探究案、课后提高案"三个部分合成,仍以"一元一次方程"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。
  导学预习案部分:(1)三维学习目标:了解什么是方程,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;掌握"列算式"和"列方程"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;经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,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。(2)重点: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,利用相等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方程。难点:利用相等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方程。(3)预习导学题:什么是方程?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?你知道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?(4)相关阅读材料:课本第84页"'方程'史话"等。大多数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就能够独立完成这部分内容,另外,第(4)部分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外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,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背景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,扩大知识面。
  课中探究案:以问题为线索依次展开。(1)创设情境,引入课题。展示生活问题:①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米,要跑多少圈才能达到3000米?②课本第78页问题。教师提问:你能列出算式吗?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?这个算式是方程吗?(2)新知探求。这个方程有几个未知数?未知数的次数是多少?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?(3)自主探索。呈现引例(引例略),你能列出方程吗?试一试!你能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吗?列出方程后,通常我们想知道什么?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什么?(4)达标检测。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,你能列出以下问题的方程吗?课中探究案既注重知识习得又关注技能形成,同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。
  课后提高案:(1)能力提高。提出实际问题,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?(2)归纳总结。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?请你用框图进行小结。(3)提出思考。怎么知道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?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策略,课后梳理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好习惯,而对知识的联系性进行展望则是学习的最佳态度。
  (三)编制策略
  1.组织策略。导学案设计涉及三个层面的组织策略。一是导学案设计的有效调控与组织。编制导学案时实行个人主备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策略,促进教师的分工与合作;学科专家专业督察,克服网络抄袭与海量习题,实现量少质精。二是运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组织策略。教师应教给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方法,健全小组学习规则,开展合作学习,通过小组的内部激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。三是对数学知识的合理组织,通过结构框图揭示知识的内部联系,体现知识层级与数学逻辑,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意义。
  2.模式化策略。成熟的导学案都会体现一定的模式化,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主要是:问题提出-自主学习-合作探究-达标与提高-归纳与梳理。编制导学案时,教师应结合不同课型与不同的学习任务,对导学案的基本框架进行分类,以适应不同的需要,如概念课、命题课和解题课或者新授课、复习课和讲评课。在使用导学案时,应紧密结合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,充分利用学案,并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分配和学习进度。
  3.精加工策略。导学案是师生课堂教学共用的教学资源,但并非传统教案与学生练习册的简单合并,而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和开发,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讲究精致加工。包括导学案模式的精致化,导学案导学问题、数学内容的精致加工,检测习题的精致加工,知识网络框图的精致化。
  三、导学案的优化建议
  导学案就像旅游时的导游图,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。优质的导学案不仅能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改革,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。优化导学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  (一)问题设计讲求探究性。问题是数学课堂展开的主线,"以问拓思",问题主线鲜明体现在其由浅入深的探究性,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  (二)知识内容体现结构化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许很少,但是每一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无序的,除了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层次性外,每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必须及时得到梳理,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促进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。例如,"一元一次方程"第一课时的内容可以通过"实际问题-算式(等式)-方程-一元一次方程-方程的解"将知识点串联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,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。
  (三)阅读指导应有目的性。在预习案中会有相关知识阅读链接,包括课内外相关学习材料,体现了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和人文背景。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,激发学习的兴趣,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,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有目的性,不能单纯为了考试而阅读,毫无目的导向的"放羊式"阅读只能导致低效甚至无效。比如引导学生阅读"'方程'史话"时应提出要求: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?中国历史上"天元术"指的是什么?让问题指导学生阅读,让阅读更有效。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